- 手机:
- 18888889999
- 电话:
- 0898-66889888
- 邮箱:
- admin@youweb.com
- 地址:
- 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
030302 人口学
上海大学人口学专业以新成立的“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人口研究所”为依托,招收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亚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感兴趣的中国和国际学生,属于社会学二级学科,同时又是上海大学多学科全球学研究生培养项目的组成部分。本专业教师都在欧、美、澳洲等国家获得博士学位,约半数为外籍教授,在人口与环境和气候变化、人力资本预测与分析、国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教学课程采用世界著名大学教材,主要用英语讲授。同时,亚洲人口研究中心作为“亚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元中心”的总部,与元中心分布在亚洲各国的48个研究教学机构、以及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国际机构和组织合作,是亚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培训、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本专业的研究生将有机会参与元中心的培训和交流项目、接触世界著名人口学家和其他学者。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2名,1人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高倍引论文作者榜单。
本专业学生将受到系统和扎实的人口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培训,掌握研究人口变动决定因素及其后果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前沿技术,以及分析和模拟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互动关系的统计和数学模型。本专业毕业生将不但打下与国际接轨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建立与国际著名学者联系的广泛学术网络,同时将在计算机和定量分析技术、政策模拟分析、以及英语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为从事科学研究、政府、国际机构、和国内外企业应用等工作发挥实际效用。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社会人口学
02.(全日制)人口与环境和气候变化
03.(全日制)人力资本与发展
04.(全日制)国际人口迁移
05.(全日制)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06.(全日制)老龄与健康
07.(全日制)家庭与性别
指导教师:
蒋耒文、Samir KC、Guy Abel、朱宇、计迎春、王建平等6名专职教授,Kaoru Kakinuma 1位专职副教授,以及Emerson Augusto Baptista、李贞、陈晨等助理教授。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8人口学概论
4.887社会统计学
5.复试科目:综合考试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
030303 人类学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拥有华东地区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点。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历年来承担全国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显著。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人与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及其变迁、亲属制度与经济、都市人类学、族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全球化问题研究等。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系统熟练掌握人类学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社会调研、决策咨询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是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上海市高峰学科,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SSCI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合办)。
本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现有专职导师50 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从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25 人,占50%;兼职导师15人,其中院士2人,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国际学术视野宽、人才梯队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院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田野的调查基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社区文化及其变迁
02.(全日制)经济人类学
03.(全日制)历史人类学
04.(全日制)族群人类学
05.(全日制)语言人类学
06.(全日制)都市人类学
07.(全日制)环境人类学
指导教师:
张江华、张佩国、张亦农等3名教授,马丹丹副教授、汪丹副教授,张巧运博士。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49人类学概论
4. 889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5. 复试科目:综合考试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
030304 民俗学
上海大学民俗学专业属于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上海市高峰学科,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SSCI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合办)。
本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现有专职导师50 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从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25 人,占50%;兼职导师15人,其中院士2人,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国际学术视野宽、人才梯队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学院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田野调查基金”,实施“学术精英培养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民俗学是研究群体的生活文化的一门学问,在“民俗”这个术语中被假设了存在于普通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过去的民俗学以阐明民俗的由来、变迁和民族性为目的,现在的民俗学的学术方向已呈现多样化,无论农村和城市,无论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都成为其研究的领域。本专业通过“民俗学研究方法”、“民间文学和文艺民俗学”、“文化保护和民俗学”、“社会与环境民俗学”等民俗学课程以及社会学专业、人类学专业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并依靠“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的教师及其研究资源,培养和训练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和田野调查的能力,深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中国社会的民间文化的观察和理解,为走向社会打下探求和实践的基础。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社会民俗
02.(全日制)文艺民俗
03.(全日制)环境民俗学
指导教师:
耿敬教授、陈志勤、常峻等副教授。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650民俗学
4.890民间文学
5.复试科目:综合考试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
030500 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专业为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主要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展开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全日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全日制)思想政治教育
04.(全日制)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05.(全日制)公共外交与中国的国际战略
06.(全日制)党的建设
指导教师:
陶倩、欧阳光明、杨秀君、高立伟、张丹华等教授和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8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5.复试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备 注:
本专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9个学术硕士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创意写作、中国民间文学; 1个专业硕士方向:汉语国际教育。另外,“创意写作”专业硕士方向也在招生(具体以当年招生简章为主)。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专业的主要导师均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1.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化理论、文学思想,具有文化和文学历史及其相关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具有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1)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3)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4)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研究。
指导教师:蔡翔教授、钱文亮教授、朱羽副教授、杨位俭副教授、李海霞副教授、周展安博士、李云博士等。
2.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先秦两汉文学、2)魏晋南北朝文学、3)唐宋文学、4)元明清文学、5)现当代旧体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一直致力于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优秀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文、史、哲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结合、传世文献研究与新出土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现代阐释。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主要致力于诗文作品的研究与文献整理,尤长于诗文理论的研究。既注重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更注重其自身演变规律的探索。唐宋文学研究主要在文学史学理论的宏观指导下,从整体上深入探讨唐宋文学、尤其是唐宋诗词的发展进程、渊源与影响。既注重从文体、时段、地域、作家、作品等角度切入,更重视唐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强调“史”的贯通意识。元明清文学研究方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向近世发展演化的历程。现当代旧体文学研究方向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现当代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传播与教育;二是现当代运用古代文体与古代文学原理进行创作及其相关的文献、文论批评与文化等。
指导教师:邵炳军教授、饶龙隼教授、杨绪容教授、尹楚兵教授、曹辛华教授、姚蓉教授、李翰副教授、杨秀礼博士等。
3. 中国古典文献学
本方向致力于元明清文学文献及民国文学文献的研究,同时也旁及其他时期的文献。其中张寅彭教授领衔的清代诗话研究,近年来凭借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这一有利契机,正逐步实现对清代诗话的全面搜集与整理,已成为国内外清诗话研究的重镇,也带动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的成长。本方向既注重文献的整理与考辨,也注重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理论的探析,形成了以文献整理与研究为基础,文学研究、理论研究、思想研究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鲜明特色。主要研究领域:1)清代民国诗文文献研究与整理、2)早期中国与出土文献研究、3)目录版本与学术史研究、4)古典诗学研究。
指导教师:张寅彭教授、蔡锦芳教授、王培军副教授、朱渊清副教授、刘奕副教授、郑幸副教授、李德强博士、张宇超博士。
4. 中国民间文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民间文学史、民间文学理论、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及其相关方面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能够从事中国民间文学、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方向注重田野调查,也强调文献资料的运用,跨越古代与当代,还要求对学科理论有比较熟练的掌握。主要研究领域:1)中国民间文学、2)中国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
指导教师:黄景春教授、王光东研究员(兼职)、施爱东研究员(兼职)、梁奇副教授、石圆圆博士等。
5.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言与社会文化、2)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3)中文信息处理。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如社会对语言的态度、语言的标准与非标准形式、语言的社会变体与层面、多语现象的社会基础等。对外汉语教学是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解析等问题。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的双向型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杨逢彬教授、张吉生教授、凌锋副教授、雷红波博士、钱小飞博士。
6. 汉语言文字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法学、2)方言学、3)语音学、4)历史音系学。语法学研究古今汉语的语法结构、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方言学着重研究中国东南部汉语方言,运用历史层次比较法,联系近代汉语资料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对各种方言及其文化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语音学运用先进的语音实验设备,研究语音的发音机制、语音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并结合信息技术,在语音应用方面进行探索。历史音系学研究汉语历史各个时期的音系及语音的发展变化。
指导教师:丁治民教授、陈振宇教授、林素娥副教授、张萍副教授、向德珍博士、郑妞博士、李强博士、黄河博士。
7. 文艺学
本方向着重培养研究生自觉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抱负,通过扎实的理论训练和表达实践,培养能创造性地胜任文学、图像、文化领域的研究、教学、策划、采编等工作的研究人员。 主要研究领域: 1)批评理论、2)文学理论、3)美学
指导教师:曾军教授、孙晓忠教授、刘旭光教授、卓悦教授、李孝弟编审、曹谦副教授、苗田副教授、邓金明博士等。
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比较文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系统掌握欧美文学史与经典作家研究理论前沿,在中外文化与文学的比较、对照和相互关系中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以中国本土文化和文学为立足点学习外来文化和文学,并以外国文化与文学为参照系反观中国本土文化与文学,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全球意识,并获得接受他异文化价值的能力和文化宽容精神。主要研究领域为:1)中外文学/文化关系与比较文学理论;2)西方古典学;3)俄罗斯文学;4)英美文学;5)法国文学;6)佛典文献研究。
指导教师:陈晓兰教授、耿海英教授、张薇副教授、肖有志副教授、景春雨博士、蒲成中博士。
9. 创意写作
本方向旨在培养富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创意写作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专业创作素养及创意产业从业技能的高层次理论研究人才和创作人才。以培养具有现代人文和艺术意识的创作人才、具有原创写作能力的创意人才、中国创意写作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和为导向,积极拓展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办学关系、与国内知名文创企业的联合培养关系,通过系统的创意理论学习研究、创作创业实践培训,使学生毕业后有能力在文学社团、杂志、电影、广播电视、报社等机构从事专业创作、创意及文编等工作,在高等院校从事创意写作教研工作。主要领域:(1)网络文学创作及研究、(2)非虚构创作及研究、(3)创意写作学研究、(4)儿童文学创作及出版、(5)影视文学创作与研究。
指导教师:葛红兵教授、何建明教授、张炜教授、谭旭东教授、杨晨教授、杨沾教授、许道军副教授、张永禄副教授、吕永林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或 242俄语(二外)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617作文
4.81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或 816中国古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方向)
或 817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或 818文学概论(适用于文艺学)
或 819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或 820创意写作基础理论及实践(适用于创意写作方向)
或 936中国古典文献学(适用于中国古典文献学)
或 937中国民间文学(适用于中国民间文学)
5. 复试笔试:
a.文学概论(适用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方向)
b.古代文学综合(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方向)
c.古代汉语(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d.中外文论史(适用于文艺学方向)
e.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f.文学创作与批评(适用于创意写作方向)
g. 中国民间文学史(适用于中国民间文学方向)
h. 语言与文献、文学基础(适用于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
复试面试:专业综合(适用于所有方向)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本专业以英美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比较文学与生态文学、和翻译传播研究等特色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通晓当代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熟悉该领域的历史与现状,有较高的双语文学文化造诣,能在高校、科研、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跨国企业从事文学、文化、宣传、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浪漫主义文学研究
02.(全日制)生态文学研究
03.(全日制)9/11小说叙事研究
04.(全日制)翻译传播研究
指导教师:傅敬民、尚晓进、苗福光、曾桂娥等教授以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43日语(二外) 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622英美文学史
4.822基础英语
5.复试科目:英汉互译
备 注:
本专业在外国语学院培养。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以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和翻译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通晓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学和翻译学理论,能从事各相关互译、编辑、日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多名教学、科研和翻译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学术研究梯队完整并富有活力。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日语语言学
02.(全日制)日本文学
03.(全日制)日本文化
04.(全日制)翻译学
指导教师:赵莹波、董永杰、张秀敏、李晓光等教授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41英语(二外)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 623综合日语(语言能力、文学、文化等)
4. 823翻译与写作(包括文学短评)
5. 复试科目:日语专业综合知识
备 注:
本专业在外国语学院培养,只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包括第二专业为日语的本科生)。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专业以普通语言学、西方修辞学、话语分析、语言测试与外语教学理论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能从事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从事英语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高层次人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普通语言学
02.(全日制)西方修辞学
03.(全日制)话语分析
04.(全日制)语言测试
05.(全日制)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论
06.(全日制)语言理论与翻译
指导教师:邓志勇、赵彦春、唐青叶、冯奇、肖福寿、张新玲等教授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43日语(二外)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 624英语语言学
4. 822基础英语
5. 复试科目:英汉互译
备 注:
本专业在外国语学院培养。
指导教师:
严三九、郑涵、杨海军、吴信训、张咏华、张敏、张祖健、查灿长、郝一民、李建新、齐爱军、沈荟、王晴川、薛中军、赵士林、孙藜等教授、副教授和青年骨干。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640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
4.874新闻传播业务
5.复试科目:专业综合知识
备 注:
1. 本专业在新闻传播学院培养。
06020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本硕士点侧重探讨中国史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注重传统学术与当代史学理论结合,本专业旨在培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学与科研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史学理论
02.(全日制)中国史学史
03.(全日制)中国学术史
指导教师:
刘长林、陈德军、杨雄威、张呈忠等教师数名。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9中国史综合
4.复试科目:中国通史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
060204 专门史
本硕士点在总结自身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深化史料挖掘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与相关研究机构、科研单位的合作,运用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跨学科方法,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基础的高级专业人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中国宗教史
02.(全日制)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03.(全日制)中国思想史
指导教师:
段勇、忻平、张童心、宁镇疆、吕建昌、王栋、徐有威、刘长林、程恭让、陈菊霞、李福长、郭红、曹峻、肖清和、杨雄威、杨卫华、舒健、成庆、魏峭巍、吴静、张呈忠、赵争、侯庆斌、杨谦等教师。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9中国史综合
4.复试科目:中国通史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
060205 中国古代史
本硕士点拥有力量雄厚、具有较强师资队伍,重视理论与方法创新,切实推动古代文明、断代史、古代中西交通研究;持续开展长江下游考古发掘与研究,注重对新文献资料与传统资料的发掘整理研究,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旨在培养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功底,具备较高综合性人文素质、扎实的史学知识,兼备从事历史研究、文物鉴定以及旅游文化等方面工作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02.(全日制)先秦史
03.(全日制)隋唐史
04.(全日制)元明清
05.(全日制)考古文博
06.(全日制)中外关系史
指导教师:
段勇、张童心、宁镇疆、吕建昌、程恭让、陈菊霞、李福长、郭红、曹峻、肖清和、舒健、魏峭巍、张呈忠、赵争、杨谦等教师。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9中国史综合
4.复试科目:中国通史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
060206 中国近现代史
本硕士点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形成与兄弟院校历史学科的错位优势,注重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基于构建在全球区域化背景下具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特点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每年聘请国外著名教授开设专业课程;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面向社会,为地方社会服务。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中国近代经济史
02.(全日制)新中国经济社会史
03.(全日制)中国共产党史
04.(全日制)基督宗教史
05.(全日制)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比较
指导教师:
忻平、陶飞亚、王栋、汪朝光、徐有威、刘长林、严泉、陈德军、杨卫华、吴静、侯庆斌等教师数名。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9中国史综合
4.复试科目:中国通史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
060300 世界史
上海大学世界史学科依托国际化大都市优势,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开展学术研究。世界史学科的学术团队有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耶鲁大学、布鲁金斯学会、乔治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怀俄明大学、密西西比大学、肯塔基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斯科莱德大学、埃及开罗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民族与宗教多样性研究所、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上智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本学科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团队成员曾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其他项目、省部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Studies in World Christianity(S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S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近三年培养的研究生中27人次有海外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并有论文在《世界历史》,《世界宗教研究》,《美国研究》等刊物发表。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02.(全日制)世界近现代史
03.(全日制)区域与全球问题研究
04.(全日制)全球医疗社会史
指导教师:
郭长刚、江时学、杨光、张勇安、Iris Borowy、Tugrul Keskin、王三义、柴彬、王蔚、刘义、吴浩、张智慧、张金翠、杨军、哈日巴拉、黄薇、陈浩、朱虹、Rajiv Ranjan (郎荣吉)、刘招静、张琨、杨晨等。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0世界史综合
4.复试科目:世界通史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
070100 数学
上海大学数学学科是上海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上海大学数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获批),含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的计算数学博士点是我国1984年特批博士学位授权点,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是我国1991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建成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教授26人,副教授32人;其中45岁以下博士比例100%,获得海外学位或有海外研究经历的人员比例为90%。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本学科在专业教育上,注重系统的专业素质、学术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能够独立从事数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及其运用专业知识与有关专业人员合作解决某些实际应用问题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
数学系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学科经过1984,1995,2002,2007年第一、三、四、五期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8年上海市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2012年上海市一流学科——数学的建设,2014年至今上海市高校高原学科的建设,数学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最新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在182家参评高校中,上海大学数学学科得分B+,与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并列第19位,进入前10.4%。QS (2018)全球排名201-250,内地并列第11名;ESI(2018.12)全球4.8‰,121/252,内地排名第15名;USNEWS(2019)(2018.11)全球第98,内地第11,上海第3。上海大学核心数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优化开放实验室、上海大学数学与编码密码研究所、上海大学张量与矩阵研究中心均挂靠数学系;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上海大学数学科学实践工作站是全国首家数学工作站。
近年来数学系教师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如:Advances in Mathematics、Transactions of AMS、Journal of Algebra、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Physical Review Letters、Automatica等)上连续发表论文。近5年数学系主持国家级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基础数学
(1) 解析数论及其应用
(2) 有限群论
(3) 代数表示论
(4) 矩阵代数及其表示
(5) 李代数与量子群
(6) 量子计算
(7) 分析及其应用
(8) 几何分析与凸体理论
(9) 组合级数
02.(全日制)计算数学
(1) 矩阵计算与数值代数
(2) 数值逼近及其应用
(3) 有限元方法与数值建模
(4) 有限元与边界元分析方法
(5) 计算几何与图像处理
(6) 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7) 分数阶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8) 分岔、混沌的应用理论和计算
(9) 计算流体力学
(10)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
(11) 数值分析
03.(全日制)应用数学
(1)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2) 应用偏微分方程
(3) 孤立子理论与可积系统
(4) 动力系统及其应用
(5) 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
(6) 系统生物学
(7) 生物数学
(8) 调和分析及其应用
04.(全日制)运筹学与控制论
(1) 优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2) 应用统计与金融数学
(3) 信息技术与优化控制
(4) 现代图论与组合最优化
(5) 排序理论及其应用
(6) 数学规划理论与算法
(7) 流形约束优化
(8) 随机优化
(9) 离散优化复杂性分析
(10)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11) 分布参数系统的辨识与最优控制及应用
(12) 变分法与最优控制
(13) 医学图像处理与机器学习
指导教师:
郜云教授、景乃桓教授、王卿文教授、中原幹夫教授、冷岗松教授、杨建生教授、张红莲教授、高楠教授、朱佩成教授、丛玉豪教授、李常品教授、叶万洲教授、盛万成教授、张大军教授、傅新楚教授、许新建教授、王瑞琦研究员、姚锋平教授、白延琴教授、康丽英教授、曾振柄教授、胡广大教授、应时辉教授、徐姿教授等及30余名副教授和1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11数学分析
4. 811高等代数
5. 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括: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备 注:
1. 本专业在理学院培养。
2. 咨询电话:曹老师 (021)66136522;孙老师 (021)66134971
070200 物理学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以“材料基因组”为理念的交叉学科材料研究机构,下设计算材料科学中心、材料科学数据库中心、材料表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等单位。目前研究院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师资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4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以及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学者。研究院在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若干研究方向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基地,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等科技计划50余项。研究院拥有一万四千余平米实验室,分别位于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东区及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并拥有具有鲜明特色的高通量材料制备和表征平台。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学术氛围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凝聚态物理学科主要研究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变化过程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本质关联。凝聚态物理以固体物理为基础,研究对象除晶体、非晶体与准晶体等固相物质外还延拓到稠密气体、液体以及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各类居间凝聚相。研究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和光学等物理性质。
凝聚态物理的核心是理解凝聚态物质的结构-过程-性质间关系的物理微观机理,并在理解物理机制基础上,对新材料的研发和工艺优化提供指导;凝聚态物理是材料物理和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关注的“材料基因组”的核心和基础。材料基因组强调物理理论-材料计算-制备和结构-性能表征-材料数据库的集成,每一环节都是以凝聚态物理知识为基础。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计算凝聚态物理及计算材料物理的方法与应用
02.(全日制)新能源材料物理
03.(全日制)能量转换和存储材料:锂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热电材料等;电子-离子-声子输运物理
04.(全日制)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合金材料
05.(全日制)软物质功能材料
06.(全日制)新型功能材料设计、晶体制备与器件物理
07.(全日制)强关联电子系统与量子相变
08.(全日制)自旋电子学与磁性物理
09.(全日制)界面与微结构物理
10.(全日制)低维纳米材料
指导教师:
张统一、陈立泉、王崇愚、张金仓、曹世勋、温维佳、刘轶、任伟、施思齐、冯凌燕、葛军怡、赵莉娟、席丽丽、冯振杰、李倩倩、陈飞、奚晋扬、吕迎春、刘杨、徐涛、车仁超、杨炯、王生浩、戚亚冰。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61普通物理(三) 或 662普通物理(四)
4. 812量子力学 或 932固体物理
5. 复试科目:普通物理(三) 或 普通物理(四)(复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得重复)
备 注:
1.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
2.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www.mgi.shu.edu.cn
070200 物理学
物理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含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及无线电物理等四个二级学科。作为我校“211”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经过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信息物理”,“无线电物理”和上海市“物理学高原学科”的建设,物理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是上海大学最早进入ESI收录的学科之一。
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3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9名(含兼职博导),副教授37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1人。上海大学物理学科面向物理学科国际学术前沿方向、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市产业经济重大需求,以物质科学前沿问题为对象,形成和发展了以下特色研究方向:超导与强关联物理、低维与计算物理、量子与信息物理、引力与高能物理、新能源物理与器件以及纳米结构物理等。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索朗光伏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上海大学低维碳材料研究所、上海大学纳微能源研究所、上海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上海大学超快光子学实验室、上海大学定量生命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和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等。物理学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共40余项, 立项总经费近亿元;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等30余项。每年平均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如Nature、Science、Nature子刊、PNAS、Phys. Rev. Lett., Phys. Rev. A, B, C, D, E, Appl. Phys. Lett., Opt. Lett.,JHEP等)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申请和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学科与美国、日本、芬兰、德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物理学科近五年来,已培养博士生七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三百多名。研究生培养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集中在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其中多人已成为学科和企业的骨干力量。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凝聚态物理
02.(全日制)光学
03.(全日制)无线电物理
04.(全日制)理论物理
05.(全日制)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
指导教师:
沈学础、Jeffrey Reimers、王奇、杨国宏、李春芳、周世平、曹世勋、许晓明、辛子华、张爱林、田立君、蔡传兵、马国宏、杨希华、查访星、邓振炎、敬超、陈玺、姜颖、吴绍锋、葛先辉、曹清、颜明、任伟、Malgorzata Biczysko、敖平、Yuriy Dedkov、Elena Voloshina、E. Solano、陈永聪、张永平、张义炳、龚永勇、查国桥等30余名教授、研究员及37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12普通物理(一)或 658光学
4. 812量子力学 或 813电动力学
5.复试科目:固体物理 或 电磁学
备 注:
1. 本专业在理学院培养。
2. 初试科目选择 813《电动力学》的考生,复试时一般不得选考《电磁学》。
3. 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所对应的单位包括: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微系统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
4. 咨询电话:虞老师(021)66136258;葛老师(021)66136202
070300 化学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以“材料基因组”为理念的交叉学科材料研究机构,下设计算材料科学中心、材料科学数据库中心、材料表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等单位。目前研究院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师资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4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以及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学者。研究院在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若干研究方向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基地,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等科技计划50余项。研究院拥有一万四千余平米实验室,分别位于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东区及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并拥有具有特色的高通量材料制备和表征平台。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学术氛围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上海大学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材料化学、环境化学2个自主增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4‰行列,位居全球第440名,比去年上升90名,全国第30名。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化学方向着眼于材料基因组工程的全链条研究思想,致力于化学与材料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向的合作交叉研究,有关研究涉及材料的高通量设计、制备、表征、性能优化等,旨在降低新材料研发成本、加快新材料研发速度。
材料信息学是材料科学与化学、信息学等交叉新兴学科分支,它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材料信息进行表示、解析、存储、管理、分析,以实现材料信息的共享,并通过材料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揭示材料的内在本质,促进新材料的开发和设计。
计算材料学是材料科学与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新兴学科,是关于材料组成、结构、性能、服役性能的计算机模拟与设计的学科。材料信息学和计算材料学是目前国际上正在积极推进的“材料基因组”计划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有关研究有助于多快好省地开展材料设计、制备、表征和服役行为各个重要环节的研究。本方向立足于学科前沿,具有广阔的学科发展前景。
欢迎化学、化工、材料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加盟。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材料信息学、机器学习在材料科学中应用
02.(全日制)计算材料物理化学
03.(全日制)低维纳米材料化学合成和应用
04.(全日制)新能源材料化学合成和应用
指导教师:
陆文聪、刘轶、郭炳焜、巫金波、冯凌燕、张源、刘杨、奚晋扬、吕迎春、欧阳润海、杨炯。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 656综合化学(二)
4. 845物理化学(二) 或 848材料科学基础(二)
5.复试科目:物理化学(二) 或 材料科学基础(二)(复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得重复)
备 注:
1.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
2.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www.mgi.shu.edu.cn
070300 化学
化学是一门核心、实用和创造性的学科,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化学正通过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改变我们的未来。
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的专门人才。
本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化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纳米材料化学”为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前沿新材料和可持续能源材料研究中心获得上海市“085工程”、“高峰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连续支持。现拥有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知识服务平台)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上海大学超分子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研究生培养基地。
本部(不包括中科院联培导师)指导教师中有教授35名(博士生导师30名)、副教授38名,其中包括加拿大三院院士电化学能源专家张久俊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超分子化学家Rebek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理论化学家Jeffrey R. Reimers教授、国际超分子化学与催化专家Jonathan L. Sessler教授等。导师队伍中70%以上拥有国外学习经历,学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
近5年承担了30项以上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5项;在Nature、Nat Chem、Nat Commun、PNAS、Chem Rev、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Chem Sci、和Nano Energ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0篇以上;被ESI收录的TOP1%文章25篇,热点文章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0项。目前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1‰行列; 2017年英国QS专业排名位居全球并列151-200名(列大陆高校第13名);US News排名第188位(大陆高校第28位)。
本学科注重国际化、学科交叉和区域合作,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反映当代化学的发展水平和创新发展的需要,研究课题面向学科前沿、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及其子刊,J Am Chem Soc, Angew Chem,Adv Mater等期刊上; 1/5以上的优秀毕业生直接攻读本校或国外博士学位研究生,每年约有10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国外名校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无机化学
◆ 配位化学
◆ 固体化学
02.(全日制)分析化学
◆ 电化学分析
◆ 光化学分析
03.(全日制)有机化学
◆ 有机合成化学
◆ 超分子化学与催化
◆ 元素有机化学
◆ 药物化学
04.(全日制)物理化学
◆ 理论与计算化学
◆ 能源化学
05.(全日制)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功能高分子
◆ 高分子膜材料
06.(全日制)材料化学(0805Z1)
指导教师:
张久俊、Jeffrey R. Reimers、Jonathan L. Sessler、Julius Rebek Jr、关士友、施利毅、张阿方、张登松、龚和贵、曹卫国、许斌、丁亚萍、严六明、李明星、徐甲强、陆文聪、方建慧、陈雅丽、贾学顺、郝健、宋力平、罗立强、朱守荣、林海霞、蒋海珍、李健、吴小余、赵玉峰、刘予宇、万文、于洋、雷川虎、赵宏滨等教授及38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6 物理化学(一)
4.814 综合化学(一)
5.复试科目: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
备 注:
1.本专业在理学院培养。
2. 报考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药物所、上海高等技术研究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苏州纳米所、苏州医工所、宁波材料所等研究院所联合培养的学生还需参考中科院相关院所的招生简章。
3. 联系人:章老师(021)66132401;李老师(021)66132701。
070300 化学
化学是一门核心、实用和创造性的学科,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化学正通过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来改变我们的未来。
化学学科近5年承担了30项以上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5项;在Nature、Nat Chem、Nat Commun、PNAS、Chem Rev、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Chem Sci、和Nano Energ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0篇以上;被ESI收录的TOP1%文章25篇,热点文章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0项。目前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1‰行列; 2017年英国QS专业排名位居全球并列151-200名(列大陆高校第13名);US News排名第188位(大陆高校第28位)。
医学院(筹)依托理学院化学系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学术骨干由医学院(筹)与化学系相关教师共同组成,已经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交叉学科科研及教学团队,旨在培养在前沿医学和药学领域内具备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高素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无机化学
02.(全日制)分析化学
03.(全日制)有机化学
指导教师:
孙丽宁、罗立强、许斌、敖平、崔永梅、张川、李武宏、陆文聪、胡宏岗、邹燕、柴晓云、董昕、邓勇辉等。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6 物理化学(一)
4.814 综合化学(一)
5.复试科目: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
1.本专业在医学院(筹)培养,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不招收色盲及色弱学生。
2.初试及复试笔试考试科目同理学院化学专业,复试面试由医学院(筹)组织。
070301 无机化学
为充分发挥各学科综合优势,达到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支撑高新产业、推进成果转化及加强国内外合作的目的,学校于2001年5月成立了“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由孙晋良院士担任主任,施利毅教授任纳米中心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纳米中心”负责国家“211”重点学科“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 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材料学”、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纳米材料化学”、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材料学”建设,拥有省部级科研基地及校企联合中心:
● 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
● 上海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市科委)
● 上海市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科委)
● 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上海市教委)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平台)
自成立以来,纳米中心承担了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部委级、横向课题等项目达40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10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0余项(授权180余项),国际专利6项,其中多项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专业化特色明显。近三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00余篇.
“纳米中心”有多名来自化学、材料等学科的高级专家,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约占80%,是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在纳米中心培养的硕士生75人,博士生9人。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围绕高层次科研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基础理论学习与国际化视野、工程化实践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和国际化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机整合和充分利用产学研教育资源,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重实践、有责任、能担当的复合型人才。近三年纳米中心研究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获奖学生比例占到学生总人数的40%左右,其中:
● 硕士生毛琳获得2018年度校长奖学金(全校8个)
● 硕士生赵亚飞获得2016年度校长奖学金(全校9人)
● 毛琳、支媛媛、赵亚飞、魏若艳等1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 赵磊、侯兴双等3人获得上海大学创新创业(学术类)奖学金
另外还有6人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8人分别到中科大、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进行深造,纳米中心还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已经与境外20余家科研院所和机构进行了深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锻炼机会,不仅可以让研究生及时了解学科前言状况,还开拓了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更好的促进了学科发展。
● 2016年11月派遣陈昶、陈小龙到芬兰VTT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 2017年9月派遣王亚楠、傅李昕等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 2017年12月派遣赵磊等到奥地利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 2018年7月派遣毛琳等到英国曼彻斯特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 2018年9月派遣张昊、吕飞等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 2018年9月派遣毛琳、徐玉峰、木兰等到泰国进行学术交流
此外,来自不同国家的境外学生也来纳米中心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有来自泰国的Phornphimon Maitarad到本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留校做科研工作;2015年来自巴基斯坦的Zaheen Ullah Khan攻读博士学位;来自丹麦的Christian Engelbrekt博士通过玛丽居里人才交流项目来本中心交流学习;来自芬兰的Hanna Heinonen 通过政府间国际项目来进行学术交流,此外还有来自朝鲜、阿尔及利亚,法国等国家的学生来本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本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国内较为先进的实验测试条件。近三年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基础纳米材料精细化制备及高效分散
02.(全日制)高分散纳米材料及功能薄膜,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
03.(全日制)基于超级电容器、锂电池、电容脱盐、催化剂能源环境材料与技术研究
04.(全日制)柔性电子关键基础材料制备及功能器件
05.(全日制)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
06.(全日制)稀土发光纳米材料及其生物应用研究
07.(全日制)功能电子陶瓷材料,面向电网使用的陶瓷电阻、压敏电阻等关键器件的研究
08.(全日制)先进功能涂层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
09.(全日制)高温功能材料及固体电解质及新能源材料
10.(全日制)纳米抛光材料及原子级表面平整技术
指导教师:
施利毅(教授)、张剑平(教授)、姚政(教授级高工)、甄强(教授)、雷红(教授)、杭建忠(教授)、袁帅(研究员)、张登松(研究员)、丁鹏(研究员)、孙丽宁(教授)、冯欣(副研究员)、孙小英(副研究员)、赵尹(副研究员)、王竹仪(副研究员)、黄垒(副研究员)、付继芳(副研究员)、王金合(副研究员)、宋娜(副研究员)、任鑫(副研究员)、陈国荣(副研究员)、郑峰博士、李榕博士等多名教师。
招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16物理化学(一)
4. 814综合化学(一)
备 注:
1. 本专业在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培养。
2. 招生专业:本科专业与本中心招生专业相近,如化学、高分子材料、材料化学、环
境化学等。
3. 研究生奖学金类别、等级及金额:
(1)国家奖学金
博士生:30000元/人
硕士生:20000元/人
(2)“校长”奖学金 10000元/人
(3)“宝钢”奖学金
优秀学生特等奖20000元/人、优秀学生奖金10000元/人
(4)学业奖学金
硕士生一等奖:12000元/年、二等奖8000元/年,三等奖4000元/年
博士生一等奖:18000元/年、二等奖12000元/年,三等奖6000元/年
(5)国际交流奖学金
按实际出国行程费用,最高1万
(6)此外,每位研究生导师发放不等的科研助理津贴;
4. 纳米中心还设立了若干学生助理岗位并提供500元/月的岗位津贴。
4. 联系方式
联系人:褚老师 电话:(021)66135215 邮箱:yanxinchu@shu.edu.cn
地 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碳碳楼306室
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网址: